【會刊】歷屆會刊精彩專欄

2022-07-20

 生化學會會刊為每年發行一期,主要內容包含秋令營回顧以及老師們在學術上的心得分享。
今年會刊發行已來到第十年,因此特別整理歷屆的精采文章,歡迎各位會員盡情瀏覽。
未來學會也會努力邀請更多優秀的老師們替我們撰稿,請會員們敬請期待。

會刊精彩專欄列表

第十二期

 

 

第十一期

擇其所愛 莫忘初衷  陳鴻震 講座教授

一路天真顛簸 朝目標走來  阮雪芬 教授

第十期 

學術一甲子 研究伴我行 吳成文 院士

我的奇幻研究之旅 李芳仁 特聘教授

第九期 

我的學術人生轉捩點 王憶卿 講座教授

我的生技之路  吳漢忠 特聘研究員

第八期 

我與生化 周成功 教授

走過來時路  陳瑞華 教授

第七期 
第六期 
第三期 

台灣農業生技產業化發展及起飛 吳金洌 教授

學術社群對我的影響 鍾邦柱 特聘研究員

創刊號 

生化人才培育與我  王惠鈞 院士

 


第十一

擇其所愛 莫忘初衷  陳鴻震 講座教授

  陳鴻震老師畢業於中興大學獸醫系,也順利取得獸醫師執照,但因修習病毒學與 分子生物學等新興領域,激發陳老師對基礎研究的濃厚興趣,因此雖然持有獸醫師執 照,最終仍舊選擇往學術研究發展。碩士畢業後,陳老師決定赴美深造,繼續探索腫 瘤病毒學領域的知識,期盼解開心中困惑許久的科學疑問。......全文

 

 

 

一路天真顛簸 朝目標走來  阮雪芬 教授

  我出生於苗栗縣苑裡鎮,那是一個民風純樸的海邊小鎮。我從小就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我的玩伴是叔叔 和姑姑們。那個時代,女孩被要求國中畢業後就得出去工作賺錢,因為男女不平等的觀念很盛行。我看著姑姑 為了讀書和爺爺爭吵,為了賺學費辛 苦打工,讓我深受感動。......全文


 

返回會刊精彩專欄列表


第十

學術一甲子 研究伴我行  吳成文 院士

  我是1957年進入臺大醫學院,而且是轉系的二年級學生,可以得知我大一的時候根本不在醫學系,當時也沒有想到來日會窮其一生以醫學學術研究為志業。簡單說,在師大附中求學之際,我的志向是進入物理系,不過來自傳統的臺灣家庭,父親不希望我讀物理,他是希望我學醫的,幾經折衝下,附中畢業成績第一名之我,選擇直升臺大電機系,在於我思索及電機與物理的學域接近之故。......全文

 

 

我的奇幻研究之旅  李芳仁 特聘教授

  我年輕時夢想到食品或生技公司工作,卻始終未能如願。一直努力到了37 歲,才終於認清現實、放棄了以前的夢想,投身學界。如今我在學術界研究教學已超過了27年,很高興與大家分享我的體悟:「只要能做好自己喜歡的事,快樂是無所不在的!」。
       從小學開始,我就非常愛玩,只有上課時會端出乖巧認真的樣子,下課後,就把書包裡的書全倒出來,帶著空書包到山邊的果園偷摘水果、 到處玩耍,一直到天黑肚子餓了想吃飯才回家, 經常被等我等到生氣的老媽教訓。
......全文


返回會刊精彩專欄列表


第九期

我的學術人生轉捩點  王憶卿 講座教授

  大學聯考放榜得知考上文化園藝系時就想要轉學的我,也許是個性樂觀又喜歡接受挑戰,大學生活在課業、社團(系學會會長、女聯會副會長、救國團義務張老師…)盲茫忙中,選修了啟蒙恩師 陳嘉芬老師所開授的「分子生物學」(圖一),深深被DNA、RNA及蛋白質的分子功能與互動所吸引,原來細胞核的遺傳物質DNA可以透過RNA將密碼解成amino acids變成行使功能的蛋白質,生命分子真是有趣啊~剛從UC Davis回國任教的陳嘉芬老師也常在課間分享著出國求學的種種挑戰與趣事,這些科學故事在我心中埋下了種子,於是轉學之念變成了出國念遺傳學。......全文

 

我的生技之路  吳漢忠 特聘研究員

  大學時期在成功大學生物系接受紮 實的基礎課程訓練,同時遇到了研究的 啟蒙恩師—吳華林教授,老師教學嚴謹 且極有耐心,他執筆鉅細靡遺在紙上為 學生解惑的身影時常浮現於腦海。老師 總是諄諄教誨,一步步地引導學生,也 啟發了我對於學術研究的高度興趣,因 此我對吳教授始終心懷感謝。

  成大畢業後,進入臺大醫學院生化 所攻讀碩士,在林榮耀院士指導下,學 習抗癌蛋白純化、胺基酸序列及結構分 析等相關技術,在蛋白質化學領域奠定 根基。曾聽說林院士常在鼓勵學弟妹時 提到我—「只要肯努力,老老實實的做, 碩士班也能完成博士生水準的論文」, 有了嚴師的肯定,使我更有信心勇於朝 學術研究的方向前行!......全文 

返回會刊精彩專欄列表


第八期

我與生化  周成功 教授

  我從小就不愛唸書,小學最有興趣 的科目是歷史。可是當我要考初中的時候,碰到兩項聯考制度的變革:一是省辦高中,市辦初中;一是聯考從以前國語、算術、社會三科減少成國語、算術兩科。聯考的結果以吊車尾的成績考上成淵初中夜間部。初中仍然不愛唸書,唯一對理化情有獨鍾。原因其實很簡單:碰到一位剛從師大化學系畢業的年輕老師。說理清晰,又會講笑話,至今還記得他叫我們猜謎:二硫碘化鉀是什麼樣的化合物?全班沒有人知道,他最後在 黑板上寫下答案:KISS!......全文

 

 

走過來時路  陳瑞華 教授

  胸無大志的我竟會走上學術研究之路,而這些年來這條路走得還算順遂,這點連我自己都頗訝異。高中唸自然組(理科)、 大學考上農化系,都是誤打誤撞的結果。這些機緣我曾在多處提及,故在此略過。上大學後我好像籠中放出的小鳥,愜意享受台大的自由學風,但心中總有一絲不安。因為我很快發現當時農化系畢業生大約八、九成出國,學成後又多留在當地就業,而我對「當個美國人」的想法頗排斥。加上單親家庭成長的背景,不願拋下辛苦撫養我的母親一去不回,因此「我是否唸錯系」 的疑問不時在心中升起。......全文 

 

返回會刊精彩專欄列表


第七期

平凡而有趣的研究之路  吳華林 教授

  拜讀多位院士非常精彩的成就之路,讓我覺得要我回顧研究生涯之路,大概只能用三言兩語就可以帶過了。我出生於台南一個純樸的小漁村,相較之下較沒有深厚的科學或文學的根基。研究之路亦顯得較平淡。於臺大醫技系畢業之前,就進入林榮耀院士的實驗室實習,與當年兩位 學長朱時德及鄭子文一起作雞母珠及草菇毒蛋白研究。在這期間,我學會如何利用柱層分析方法 純化蛋白質,作SDS電泳決定蛋白質的純度及分子量,準備細胞培養液作細胞培養,也學會如何將蛋白質作放射性標定,來觀察蛋白質與細胞之結合。這些基本功夫到目前為止還是很有幫助的。現在我還可以指導學生作類似的研究。臺大醫學院生化所許多位師長的研究精神確實令人欽佩。老師們對研究的專注執著,一直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全文

 

我的原物料研究  張智芬 教授

  什麼是真理?隨著時間不會改變的原理,有一年到土耳其的以弗所旅行,導遊對著一片棉花田,述說著這裡於兩千年前曾是繁榮的商港。面對眼前這片景色,我思索著滄海桑田,人的基因序列整體在两千年內變化不大,但人類生活的地理環境及語言卻可以有巨觀的變化。最近,我到古埃及探訪四千五百年至三千年前,曾被滾滾黃沙埋沒,現被拯救回來的古蹟,卻令我感受到堅 固不變的巨大工程,仍可以留存數千年。而這些工程,是經過不可一世的人力加物力塑造形成,雖然少了些美感,但大到令人震驚。也許,這和科學界常說的大科學、大作為、以及大合作,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到底多大是大?大到可以轉換成恆久留存,人類基因序列解碼也是一個先啓大工程的例子,但一步一步去解開DNA雙股螺旋的原理,才是支持大工程運作的真理,而追求不變 的真理,就是研究者的最始初衷。......全文 

返回會刊精彩專欄列表


第六期

遊走化學與生物之間 我的40年研究生涯回顧  蔡明道 院士

  從我1978年1月取得博士學位至今,不知不覺已過了40多個年頭。回想這段時間,我經歷了科學研究與經費支持的擴增,也經驗了科技與資訊的蓬勃發展,與現今世代所面臨的處境相比,不得不說我們這一輩是幸運的。然而,我卻也認為,以科學來說,目前正處於最令人振奮的時代,未來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機會。在此文中,我會先說一說我的求學之路與幾個人生轉捩點,希望對青年學子的生涯規劃有點參考價值。 然後,我會依自身經驗闡述我對臺灣研究環境現況的幾點觀察。......全文

 

 

關鍵之路  鄭淑珍 院士

  沒有像很多科學家從小就立定志向,努力去達到目標,我比較跟著感覺走,因此對自己成就的要求也沒有太多的壓力。在美國念書及博士後研究的十年間,有幸受教於幾位大師級的人物,他們的精神及風範,對我日後能在研究之路獲得一些成就著實有長遠的影響。

  我在中學的時候最喜歡數學,尤其是幾何,覺得解題目像玩智力遊戲,充滿了挑戰和趣味。但很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較直觀,並不適合念需要抽象思考的數學系,因此大學選擇了比較實際的化學系。......全文 

 

返回會刊精彩專欄列表


第五期

我的學習與研究之路​  陳垣崇 教授

  早在2016年五月便接獲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會王憶卿理事長的邀請,擔任2017年生物醫學聯合學術年會Plenary Keynote Lecture主講人,復又接獲邀請為生化會訊專刊撰稿,該刊將作為「2017年生醫年會特刊」,要我談談在轉譯醫學的研究經驗與心路歷程。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是要把我近50年的學習與研究經歷縮影為數千文字。細想後,我就選擇幾段經歷和大家分享,也希望對年輕人有所鼓勵。......全文

 

 

走上新藥研究與事業新創的心路歷程  張子文 教授

  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王憶卿教授吩咐我,把我從事新藥研發的經驗與心路歷程寫一專文,以配合今年聯合生醫學會年會「轉譯醫學」的主題。回顧我數十年來的研究生涯之所以會走上新藥研發與事業新創,應是自己的性情,加上所經歷的人、事、物所促成。從小學開始,我從來沒有在任何一個時間點,可以預見幾年後會發生的事、以及會邁向的路。在這年屆古稀之時,我把研究生涯,尤其對走上轉譯醫學與新藥研發的背景因素,作ㄧ回顧 。......全文 

 

返回會刊精彩專欄列表


第四期

與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一起走過35年  魏耀揮 教授

  打從大二暑假進入台大農化系蘇仲卿老師的實驗室從事生物化學研究開始,我就曾在系圖書館看過「中 國生化學會雜誌」,也知道每一年學會都會利用初秋舉辦年會及學術研討會的活動,但當時認為加入學會是很慎重的事情,自己尚未做出具體的研究成果,所以直到大學畢業都沒有加入本學會。我在1981年8月從美國回到當時的陽明醫學院生化學科任教,在魏如東教授的介紹下(當時入會必須有兩位介紹人)正式加入生化學會,成為普通會員,......全文 

 

返回會刊精彩專欄列表


第三期

台灣農業生技產業化發展及起飛— 以十五年農業生技國家型科技計畫及產業化方案推動為例  吳金洌 教授

  台灣農業技術及人才在各國屬領先地位,但面對知識經濟的來臨及世界市場開放衝擊,台灣農業面對轉型及國際競爭的挑戰,1995 年行政院通過「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積極以政策推動農業生技的發展及提升,至 1998 年由中研院楊祥發副院長開啟規劃農業生技國家型科技計畫,並於 1999-2001 年正式推動第一期 3 年計畫,當時包括七大重點領域:花卉與觀賞植 物、植物保護、水產養殖、動物用疫苗、植物有用基因之利用、環境保護及保健與藥用植物......全文

 

 

學術社群對我的影響  鍾邦柱 特聘研究員

  許多人都問,科學研究工作時間長,每天都泡在實驗室內,有何樂趣?我覺得科學家最快樂的事,就是與同行學者討論科學知識。聽研究者說故事,解釋自己的成果,如有不懂,可以馬上詢問、討論。這樣得到的知識,是活生生的,勝過辛苦閱讀學術論文。這樣的問答也有腦力激盪的效果,常常可以舉一反三,把別人的方法或結果應用到自己的研究,那更令人歡欣雀躍。有時看到絕妙解決問題的方法,令人激賞,甚至熱血沸騰。這就是科學所以吸引人的地方。......全文

 

返回會刊精彩專欄列表


第二期

我的生化研究與行政生涯  蕭介夫 校長

  我因出生農家,對農民之困苦有深刻體驗,大學進台大農化系,決心以生物化學及生物科技為終生志業,協助農業發展,增進農民福祉,其後赴美國阿肯色大學生化系,專研酵素學,發表包括在J. Biol. Chem. (1997)等三篇有關離胺酸生合成關鍵調控機制之lysine-sensitive aspartokinase 動力學機制之重要國際論文而獲得生化博士學位。

      1977年自美國阿肯色大學學成返國,及投入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擔任過國立高雄師大化學系系主任、海洋大學生物科技所所長、中央研究院植物所所長。1997-1982於國立高雄師大化學系擔任主任期間發展以幾丁質與PVC固定化酵素技術,開創以農業廢棄物與低價工業品為擔體之新方法。......全文

 

最近國內生物技術之發展與未來展望  林榮耀 院士

  我國「生物技術」之發展最早於1984年,在國內成立「生物技術中心」(DCB)設於台大校園內,於2005年移到目前汐止現址,為屬於經濟部之一財團法人機構。國科會則於2002年推動基因醫學國家型計劃(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 Genomic Medicine),由陳定信院士主持,後由賴明宗接棒,積極推動基因體醫學研究計畫,其中包括基礎研究計畫與核心實驗室,如基因體核心實驗室(DNA-Sequencing及Microarray分析等)及蛋白質體核心實驗室(包括NMR、X光繞射分析、Proteomic analysis等)。......全文

 

返回會刊精彩專欄列表


創刊號

生化人才培育與我 王惠鈞 院士

  四十多年前我在台大化學系時,所接觸的課程主要是比較傳統的領域,像是物化、分析、有機、無機。生物化學以及後來新興的分子生物學,對我而言都是相當的陌生,後來唸研究所時去地質系修了一年的X光結晶學,用的材料也都是無機礦石,雖然當時也旁聽了羅銅壁老師的生化課,覺得很新鮮有趣,但也沒很專業的去了解,因此嚴格來講,我並非是一個科班訓練出來的生化科學家。......全文

 

返回會刊精彩專欄列表


 

歡迎與學會聯繫Contact Us

若對於台灣生物化學以及分子生物學學會服務想獲得更多的訊息或有任何疑問,歡迎您的來信詢問。